一个月前去了趟鬼门关转了转,所庆幸的是,没有过奈何桥,尽管跑得很累很渴,也坚决不喝孟婆汤。
所以对今生今世的点点滴滴,依然记得清清楚楚。
尤其是出院时,女儿给我立了哪几条“不准”的约法三章。
这不,就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如果出门,哪肯定是违背了约法三章之其中一条“雨天不准出门”否则按违约论处。
哈!一把年纪了自觉自律那才是聪明之举。
傻傻地坐在窗前,听着大珠小珠,时轻时重敲击玻璃窗的声音。
一开始,听起来好似杨琴的音符,叮叮咚咚,好听极了。
你说,按常理来说应该是舒心惬意了吧,可不知怎么地,时间一长,哪雨点的敲击声,无来由的变成了一滴一滴的愁绪滴在心头,慢慢地在脑海中盘桓而,正在无所适从蒙蒙胧胧之中。
(感谢微信)我弟妹恰好发来一篇上海泡饭的有趣文章,顿时拨云散雾,愁绪杳然,看到开心处不禁会心莞尔,不禁想起我的小时候哪些糗事轶闻……。
不久前我闲来无事,写了一篇小时候的糗事“大饼油条”没想到竟然博得好友们的喜欢,要我多写点类似的趣事。
今天正好小雨蒙蒙,天冷路滑,乘兴涂鸦几句胡话。
记得我小辰光,上海人一天要吃五顿饭。
早、中、晚三顿是正餐,哪是名正言顺地叫吃饭。
另外二顿在上午十点来钟,及下午三点来钟的补餐,就不能叫吃饭了,被称之谓吃“点心”。
可能有人一头雾水,吃饭怎么还有两样叫法?一点没错,自古以来三顿正餐叫吃饭,正餐外的小食叫作“点心”,待我慢慢地道来,您就明白了。
相传:“点心”之名起吗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据考证是从唐朝开始。
例如:“宋人吴曾撰的《能致斋漫录》中有如下一段描述:世俗以小食为点心,自唐代始之。
如唐人郑修为江淮留后时,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结,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
”那意思是说,我还没梳妆好,还不能去就餐,你们可先去吃点点心。
”自古以来规矩很严,父母不上桌,小辈绝对不能先吃。
故而夫人叫她弟弟在(正餐)早饭前,让孩子们先吃点小食“点点心”。
这是其一有关“点心”的记载。
其二:在宋朝年间,巾帼英雄梁红玉,亲自击鼓打退金兵之后,为慰劳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的将士们。
传令烘制美味糕饼小食,派人送往前线,以示元帅的“点点心意”。
自此以后,“点心”之名便普遍传了开来。
综上观之,点心之名颇有历史渊源。
不是上海人独创的,不过上海人吃点心的精致细巧,哪是无人可没比。
大多数人家都自己做,一小碗糖芋艿,一定要加桂花酱的,吃起来才有味道;一小碗酒酿丸子,要等糯米丸子九成熟再加酒酿,否则酒酿味道就淡了;烧一只水噗蛋,清汤清水,微减加一滴香油,有的人欢喜吃甜加一勺白糖……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但有的人家有点懒就出去买,一只小青团,一小块黄松糕或者猪油糕,两只芝麻汤圆,一只迷你型小开花馒头,几只南翔小笼馒头,来一只酥脆鲜香的蟹壳黄……。
想想哪其精巧细量的点心,搁在现在的我还不够塞牙缝的,可能是我大半辈子住在北方,习惯了大盘大碗的缘故吧。
现在上海人吃点心的习惯,恐怕已经不多了。
毕竟时代不同了么。
人们的生活节凑越来越快,即使三顿正餐有时候也用即食面、盒饭,肯德基等快餐来替代,哪有时间去弄点心吃。
当然,好处是家庭主妇们都解放了,不用一天到晚,满脑子想着下一顿做什么吃。
一天五顿,想想就够头痛的。
但也有一点不足处,人间关系疏远了。
以前在弄堂里碰见:“张家阿嫂!回来啦,买点啥个点心吃!”,“二只青团,阿拉先生就喜欢吃青团”……可见邻里关系相当地亲密。
现在呢,外卖送到家,问个好有微信,十天半月见不上一次面。
年轻人习以为常,不觉得啥。
可我总觉得失落点什么,也许是不合时宜吧。
原创作家简介:朱丽华,78岁,汉,原籍上海,现住址:青岛李沧区。
#小吃方便又好吃#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尼龙手机站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