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时代,还有图纸吗?李明(上海大学)前二天我在“点滴方圆”公众号/视频号上发了“数字化已在颠覆传统的工程图样”一文,讨论了基于模型的定义(MBD)技术及应用,其中涉及到智能制造中许多概念,包括数字孪生(DigitTwin)、数字线程(DigitThread)、LOTAR、几何质量设计的数字化和设计质量控制、质量信息架构(QualityInformationFrameworks,QIF)、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odelBasedSystemEngineering,MBSE)等内容及应用,引起了不少同行的关注。
其中有朋友关心地问,以后是不是没有图纸了,今天就简单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图纸是什么?是载体,是工程信息、控制要求的规范表达。
随着技术的进化,这个载体会发生变化吗?答案是一定的。
就好比当年电话上的拨盘,我们和通信工具的交互界面,今天还在吗?当年,我们没有三维手段,于是想出了用投影方法,通过二维视图和标注的图纸来表达三维物体的方法,并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标注方法。
在三维CAD早期,我们通过二维图纸和三维模型共同来表达三维物体。
并开始了基于三维模型的几何信息传递今天,我们已能通过PMI(ProductManufactureInformation)方法,将相关信息直接关联地标注在CAD模型上,实现了基于模型的定义(ModelBasedDefinition,MBD),并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无纸化的信息传递。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里讲的无纸化,绝对不是没有图纸,图还在,内容甚至还是原来的,但其载体发生了变化。
今后呢?数字化是一个绝对的方向,什么是数字化?什么又是图纸的数字化?其实所谓的数字化,其实质就是让计算机上,让计算机干。
此时,我们如何与计算机交互就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
以前的图纸,不管其采用什么形式,在大多数场合,还是以人的阅读和处理为主,但如果后端是机器,我们是否还会用这种形式去记载信息、传输信息和进行交互吗?还有更好的方法、更省时省力的方法吗?答案也同样是肯定的。
其实,在人类与计算机的交互中,我们最早用的是二进制,尽管二进制还在,但我们的计算机语言进化了,从汇编、宏汇编,高级语言等,到今天已开始讲架构、系统建模等。
借鉴这样的进化过程,我们也许同样可以探讨工程图样的未来的发展。
首先,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工程图样的表达内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内容方面,可以说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面向数字化、面向孪生的变化,这方面已体现在ISO的产品几何技术规范与验证(GeometryProductSpecification&Verification,GPS&V)标准体系中。
其次,信息化技术在几何质量要求信息表达和流转方面的应用,已能够实现信息的完整、快速和无损的表达和传递。
这方面已体现在ISO相关的MBD和QIF标准中在上述二方面基本可操作后,我们会发现我们能表述和加载的信息在层次上已可以完全超越了原来的形式和内容,我们和计算机在工程图纸信息的交互中也许可以不再用“二进制”了。
事实上,关于图纸全面数字化的架构和逻辑已初步形成,并在今天的ISO标准体系中有所体现。
而要真正领悟到这一点,不仅需要我们的学习和知识全面更新,还需要我们数字化实质的理解和理念思路的转变。
结论,图还会有,但交互形式、信息内容和载体形式一定会不同。
当然,这种场景仅限于智能制造时代。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51软件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