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湘江北去,奔流不息;一江两岸,蔚然成势。
山水洲城新样板、湘江两岸新客厅、望城核心增长极。
望城35公里湘江黄金岸线,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扑面而来。
资源与资本在这里碰撞,行业龙头与精英在这里聚集。
抢占机遇,远见未来;一江两岸,成就梦想。
即日起,乐在望城持续推出中外名家、作家、文学爱好者等系列散文,看文人墨客笔下的望城一江两岸,是怎样的一番壮景,敬请关注!书堂山的楷体弦歌文|黄跃新书堂山,作为望城境内一座不高的山,因为唐代楷圣欧阳询而闻名。
明统志云:“在府城北五十里,唐欧阳询读书于此。
"可是,这么有名的山却因我年少时的懵懂而忽略。
曾无数次经过书堂山,从未作片刻停留,也没有余暇去欣赏那纯粹的自然风景,只把匆匆的脚步留在了山山岭岭。
可能是这样的山于生长在山区的我而言太司空见惯了,又或是因为不太了解它的文化底蕴,更不知道还有一个名叫欧阳询的先贤曾在此居住、读书、习字。
工作后,一大学同学从北京来到望城,说要到书堂山寻祖,让我甚是困惑,欧阳家族的祖籍地是在望城书堂山吗?于是我们驱车前往养在深闺而人未识的书堂山。
记得那天,下着小雨,山路弯弯,同学小心地开着车,经过半天的折腾终于到达山脚下。
只看见山上云遮雾绕,影影绰绰,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小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林木似隐似现,泉水似凝似流,让我们无法看清其真实面目,也无法领悟旖旎风光背后的内涵。
山路泥泞,找不到上山的路,书堂山似一个隐居的高人拒人于千里之外。
山下有几户人家,问了几个老人不知其然,不知道欧阳家族的祖籍地,更不知道欧阳询何许人也,真的应了那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我们只能扫兴而归,远道而来的同学竟无所收获,让我有了一丝愧疚。
近来,书堂山得以开发,又因为工作缘故,曾无数次登临书堂山顶,望莽莽苍山,徜徉在欧阳询当年走过的山道。
洗笔泉池流水潺潺千年不断,冲不走欧阳询习字洗笔的余墨;读书台址旁啾啾鸟鸣,似琅琅书声,徐徐清风送来墨香扑面;稻香泉边稻香泉涌,恩泽后人;驻马观碑雕塑栩栩如生,是对欧阳询痴迷书法、刻苦钻研精神的生动诠释。
追寻先贤的足迹,感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流逝,我慢慢走近了欧阳询。
欧阳询被后世誉为“一代楷圣”,是欧阳家旌的荣耀,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书法的辉煌。
欧阳询代表了一个书法高度,在楷书世界里成就了一个典范。
欧阳询贏弱貌丑的身影归隐于书堂山耸翠的山林中。
沿着麻石铺就的游人步道直达山顶,竖看一块"太子围圩”石碑,据文物考古专家证实为欧阳询归葬之地。
这片土地,是他祖居地,也是他最后的安息地。
我想,除了那些久远模糊的碑刻,能够为欧阳询提供生死见证的,恐怕只有这处墓庐了。
欧阳询,作为欧阳家族幸存的“香火”,血脉繁衍千年。
自唐代以来欧阳家族在各地开枝散叶,英才辈出,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有欧阳修、欧阳予倩、欧阳金谷、欧阳夏丹等。
20237年在欧阳询诞生1460周年之际,为了弘扬优秀的欧阳文化,继承和发扬欧阳询留给世人宝贵的财富,加深同宗同源的认同感,促进家族宗亲团结一心,来自全国各地欧阳家族1800多名代表齐聚书堂山下祭奠祖先,场面十分壮观,成为欧阳家族共同的记忆,也彰显了书堂山的文化魅力。
欧阳询出生在战乱纷争的年代。
公元569年,年仅13岁的他遭受灭门之灾。
公元581年,24岁时以其过人的学识与才能,入朝为官,48岁拜为太常博土。
公元619年被宇文化掳持,公元620年被夏国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公元622年,他又一次死里逃生,65岁时被李世民授予侍中一职,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成书,撰写序言,晚年,他最终还是带看满身的疲惫和伤痛回到了少年成长的地方——书堂山。
在这里,他恣意地读书、写字、作诗、登山………幸存的生命得以栖息,飘荡的心灵得以归依,他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一生,早已卷入了历史的滚滚长河。
但他却种下了美丽的种子并开出了绚丽的花朵,芬芳千古。
他风骨遒劲的字体充盈着生命坚韧不拔的张力。
作为唐初书法家的欧阳询,在自己的时代就声名远赫,他的《九成宫醴泉碑》《皇甫诞碑》等碑刻当之无愧为“唐人楷书”第一。
翻开他的碑文拓印,碑刻里的奇正、俯仰、轻重、动静、向背、偏侧,一笔一画里,留下了他手腕的力量,盛满着他专注的神情,蕴含着他均匀的呼吸。
那正楷的文字千百年来缓缓流淌,透出淡淡哀伤,向后人述说那个时代的诗意中国。
尽管在那个时代,有死亡,有悲剧,但在亘古的诗意面前,所有不安的灵魂似乎被拯救了。
融入山水一色、天人一体的世界,这应该就是中国古代文化营造的诗意世界。
欧阳询曾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轻重,凝思静虑。
”因为美的融通与共鸣,欧阳询的碑帖处处充盈了生命的力道、气象与境界。
在书堂山门楼下,竖着两枚巨大的深色钱币造型,上书“开元通宝”外圆内方,在平坦之中见险峻,在平淡之中藏雅正,何尝不是饱经生活磨难的欧阳询生命不屈的真实写照。
欧阳询书法理论更是独树一帜,想象力极为丰富,如“八诀”:“如高峰之坠石,如长空之新月,如千里之阵云,如万岁之枯藤,如劲松倒折,如落挂之石崖,如万钧之弩发,如利剑断犀角,如一波之过笔。
”点、竖弯勾、横、竖、斜勾、横折勾、撇、捺等写法,都是那么的纵横驰骋、诗意盎然,万象共生。
当江南的山水、书法的险峻在书堂山相遇,打败了千年风雨,成就了欧体的诗意世界,唱响了书堂山的文化弦歌,传颂至今。
20234年,书堂小镇一开街,寂静多年的书堂山顿时热闹起来,许多文化名人、书法名家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其中有王蒙、白庚胜、高洪波、叶梅、白描、王巨才、谭谈、王跃文、肖克凡、陈世旭、赵晏彪、张瑞田等大伽们,他们那么虔诚,那么痴迷,那么小心翼翼,茂林翠竹中留下了他们探寻的足迹,欧阳阁峙前见证了他们挥洒的墨宝,麻石小街流连着他们不愿离去的身影。
他们在书堂山与先贤时空对话,或采风,或泼墨,或丹青,或抒怀,或吟诵,跨越千年,书学相传,思想相接,心灵互感,智慧传承。
用当代文人的足迹丰富书堂山的内涵,以浓浓的笔墨情怀表达对楷圣的敬仰。
沧海桑田,世事变化,不变的是五千年中华文脉,和对中华文化和先贤的敬畏之心。
我相信,多年以后,会有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一样脍炙人口的描写书堂山的名篇出自其中,成为当代书堂山另一座丰碑。
这就是书法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文翰飘香的书堂山永远温润着欧氏楷体的诗情画意,必将成为探寻华夏文明与中华文化书学密码的圣地,它将会吸引住世界的目光,挥毫泼墨续写那来自大唐的韵律。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养星手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